導讀:《敦刻爾克》和《戰狼2》都是以回家為主題的影片,但是雙方影迷對兩部影片意見不同,開始了唇槍舌戰。
1.你看到了什麽?HOME 有什麽可以令素未謀麵的陌生人大動幹戈,不惜惡言相向?
《敦刻爾克》和《戰狼2》,這兩部同樣以“回家”為核心、評論兩極化的影片做到了。

“吳京純粹就是在實現他個人的英雄夢,完全沒有邏輯全程開掛”
“都能提前猜到劇情,畫麵暴力血腥。沒勁,提前離場”……
《戰狼2》上映之初被很多人叫衰,但隨著票房的一次次刷新,這些人又如換了副麵孔般開始交口稱讚,立場轉變之快令人咋舌,影評區一度成為了他們“表演”的背景舞台。
不過這些沒有衰減影片自身的影響力,經過一個多月的“票房橫掃”,《戰狼2》以近56億的票房,創造了華語電影的奇跡。
但事情遠遠沒有結束,隨著另一部相似題材的影片的上映,“鍵盤之戰”再次席卷而來。

克裏斯托弗·諾蘭,幾乎等同於質量的代名詞。巧妙的懸念設置、恰到好處的配樂、時間空間穿插折疊的多線敘事架構,都是諾蘭影片獨具特色的印記。
《敦刻爾克》是諾蘭的第一部戰爭題材影片,這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用膠片IMAX拍攝的實驗性電影,卻成為了諾蘭頭一部飽受爭議的影片,很多人抱著看戰爭片的想法走進影院,結果大失所望。

與此同時,對影片所涉曆史事件的抵製排斥、對戰爭片場麵不夠勁爆的激烈指責開始充斥於網絡,更有甚者打著《戰狼2》粉絲的旗號對網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時間,雙方“影迷”你來我往,唇槍舌劍,好不熱鬧。

那麽在“粉絲”互掐,導演被罵的背後,《敦刻爾克》與《戰狼2》究竟如何?
我們分別從編輯部內找到了兩部影片的鐵杆影迷,透過他們的視角來看看這兩部現象級電影的魅力所在。
2.為什麽選擇看這部電影 兩位影友一男一女:前者廢寢忘食四刷戰狼,導致文章拖欠數篇,下文我們簡稱這位不願透露姓氏的吳先生為老吳;後者三刷敦刻爾克,劇本畫冊買了一摞,她強製要求我們稱呼她為Mrs. Lowden(劇中飛行員扮演者為Jack Lowden),所以我們暫稱她為L。
Q:你為什麽會選擇去看這部電影?
老吳:其實每部新片上映我都會去看,公司附近的電影院可以說就是我的第二家。可以說“但逢首映,必有我的身影”,不過這麽多年看夜場首映我發現有個好處,就是基本都是我包場,不怕有熊孩子折騰和情侶喂狗糧。

L:其實戰爭題材我不是很感興趣,女生嘛你懂的。但文藝片、曆史劇還是挺喜歡的看的,越悶越好的那種!所以看到豆瓣好多人打差評說《敦刻爾克》特別悶,我就去看了。真的,現在想想得感謝那些差評,讓我沒錯過這部電影。
Q:那你看完後感覺如何?
老吳:一個字……太爽了!本來進場前都沒抱什麽期待,沒想到動作片能有這麽的大格局,十分的良心。裏麵還很多暴亂械鬥的場麵,挺觸目驚心的。

所以我又去刷了三次,估計保潔大媽都認識我了。
L:希望這輩子都別遇見戰爭。太真實了,特別壓抑。但是後麵有個點沒理清楚,就是湯老濕的飛機什麽時候擊落的最後一架敵機,所以抱著這個疑問我又去看了一遍電影。至於為什麽看第三次?這個先不能說,哈哈。
3.哪些情節令你記憶深刻 Q:能給我們講講大致劇情嗎?
老吳:大概就是冷鋒為戰友家被強拆伸張正義,導致被開除軍籍服刑。出獄後被告知龍小雲執行任務被俘,於是隻身前往非洲調查。隨後因為當地政變暴亂等等,開著北汽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非洲兄弟姐妹和華僑的故事。

故事最後當然是取得勝利啦。達康書記和張瀚熊孩子的助攻、054A護衛艦扭轉戰局的巡航導彈,加上冷鋒同學自身出色的作戰能力讓劇情得以圓滿,成功上船回家!
L:活下去,回家!特別直觀地把“二戰”時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展現在了銀幕上,這種形式挺少見的,一般紀錄片才這麽拍。

故事以三條線展開,你可以看到海報上那個Dunkirk,其實就是三種顏色,對應了海麵、空中和陸地上的炮火。

敦刻爾克港口,岸邊英國士兵們等待撤退的一周,是電影的第一條線;然後是沿海民船響應號召趕來營救的一天,這裏以道森老大爺的私人漁船“月光石號”作為主要視角;第三條線則是英國皇家空軍的一個小時,這裏劇情節奏最快,可以說是瞬息萬變。


因為電影改編自真實曆史事件,所以劇情肯定還是按照既定的軌跡去發展。但裏麵每個個體的命運真是太令人揪心了,其中法國boy最讓人心疼。
Q:影片中有沒有讓你眼前一亮或記憶深刻的畫麵?
老吳:劇情有張有弛,所以梗比較多,比如於謙老師演的小超市老板前一秒還說自己已經脫籍,下一秒又說自己是中國人要去中國大使館求助;還有女主是美國混血,就給冷鋒說自己已經向美國求助了,求助方法是@了海軍陸戰隊的twitter,但沒回應……當時我就想你咋不@川普?說好了的推特治……
還有有一幕是聯合國派直升機來救援,但能救援的人數有限。冷鋒幹兒子的母親在得知隻有中國員工可以乘直升機進行撤離時,哪怕她看到了冷鋒的眼神示意,依然選擇離隊和自己同胞在一起留下來。這讓我想起了在生死麵前,英軍把法軍攔在“生存線”外……不好意思串戲了,因為我也看了《敦刻爾克》。

不過講真,最後導彈從052D發射巡航導彈的時候,我真是激動的不行,強國夢啊!我當時眼淚都在眼眶裏打轉了!
L:因為看了三遍,很多劇情畫麵依然曆曆在目:道森大爺的那句“我這個歲數的人發動了戰爭,為什麽要讓年輕人們去戰場送死?”;善良法國boy一路救人,結果自己被到高地軍團逼問身份時的彷徨無助。當全體棄船時,他被線纏繞奮力掙紮,結果未能掙脫被海水逐漸吞噬……
還有湯老濕扮演的法瑞爾,為阻擊德軍空襲放棄返航,戰鬥到最後一刻,直到燃油耗盡。最後戰機在夕陽與城市海灘的交影中滑行迫降的那十幾秒也特別難忘……

至於亮點的話,逃亡本身是在壓抑的絕望中進行的。所以當英國飛行員Collins獲救,在所有人如此狼狽的時候,他那句從容不迫的“Afternoon”真是仿若天籟!我不會說三刷就是為了這個鏡頭的。
4.給影片一個什麽樣的評價
Q:最後給影片一個評價吧!
老吳:十分成功的商業電影。很多人說這是一部意淫的主旋律影片,我作為一個軍迷負責任地講,影片中的很多地方並非空穴來風。非要說一個最不現實的地方,反而是阻攔強拆時豪氣萬丈的那一腳。

劇情方麵雖然中間一度失去了為餘男複仇的主線,但還好最後彩蛋拉回來了。就算是主旋律,也是一部能夠讓我內心激蕩,自豪之情油然而生的主旋律影片。至少讓我在影院觀影的那123分鍾裏,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國的日益強大。
L:首先我想提一下配樂,很多人說太滿,有喧賓奪主之嫌。這點我不認同,電影最初,在法國士兵的掩護下,年輕的士兵湯米奮力奔向海灘。突然之間視野豁然開朗,配樂適時響起,前方是灰敗的天空和一望無垠的大海。洶湧的海浪拍打著海岸,留下的是一層層凍狀“泡沫”和一隊隊迷茫疲憊的英國士兵……

一秒入戲,如同置身敦刻爾克。而後麵配樂也全程帶來一種壓抑的緊張感,滴滴答答的懷表聲如同重錘,一下下敲擊在鼓膜上,心髒像被死死攥住一樣難以呼吸……
電影本身則是在“不動聲色”中讓你“驚愕失色”:“斯圖卡”俯衝轟炸機臨近時的死亡尖嘯、密封船艙內打破平靜的子彈炸裂聲……每一幀畫麵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緊張與不安全程籠罩著你。

“恐懼、貪婪,是命運在折磨著我們”,戰爭中人性的千姿百態,無需硝雲彈雨、血流成河的場麵亦能體現。至於那從未露麵、卻如颶風般帶來毀滅性傷害的“敵人”,也不是某一個人,而是殘酷的戰爭本身。
(责任编辑:陳慧琳)